新舊碰撞的辯論場
「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場辯題是什麼——昨天還在討論古希臘城邦制,今天就要分析信用違約交換。」週三凌晨的Soc Room,Andy咬著便利店菠蘿包翻動《經濟學人》,牆上貼著蘇格拉底名言的海報微微捲起。在這個雷曼苦主還在示威的秋天,辯論早已超越課堂練習,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求生工具。
課堂裡的雅典廣場
還記得商學院教授把次貸案例改成辯題那刻嗎?「請反方同學為『金融創新利大於弊』辯護」,這句話像突然打開亞里士多德《修辭學》的現代註解。我們在圖書館翻出普羅泰戈拉的「兩面論」,發現古人智慧竟能拆解CDO的包裝把戲——原來智者學派教人收費打官司的爭議,與今天投行顧問的角色意外相似。
當年柏拉圖批評辯論淪為技巧競賽,如今我們在個案研討時深有體會:當企業面試官要求用三個比喻說明「Too Big To Fail」,終於明白邏輯(Logos)與修辭(Pathos)的平衡,遠比辯論輸贏更重要。
宿舍裡的思辨健身房
週五夜晚的宿舍,見證著比正式比賽更精彩的辯論:經濟系Alan與哲學系Mary為「應否禁止抄筆記文化」激辯到凌晨,手寫論點貼滿白板。這種場景總讓我想起雅典青年的露天辯論,只是我們的「廣場」多了即食麵香氣與任天堂Wii的聲響。
社團招新時,副隊長常說:「說服同學入社和準備政策辯論一樣,首30秒要引起情感共鳴」。上月眼見他用這招打動工程系新生:「你以為辯論只對法律系有用?試想想怎麼向阿媽解釋,讀電腦科學不等于整天打機?」
現實版公民教室
通識課的全球化議題,被我們實踐在校園角落。當校方宣佈興建新教學樓,辯論社連夜準備正反論據,隔天就在食堂門口擺設意見站。路過的老教授笑稱這是「蘇格拉底教學法復興」,但真正學到的教訓藏在細節裡:那些被誤解為「搞事」的時刻,遠比書本更能磨練抗壓力。
看著教室新裝的電子白板,忽然懷念舊式訓練——師兄姐用Mark筆畫論證樹狀圖,現在要學用IM傳送修訂版。不變的是每次練習前,社長仍會帶我們讀《修辭學》經典段落:「真正的說服,是理性、情感與可信度的三重奏。」
跨校際的思維聯網
當非本地生在論壇發起「英語授課利弊」討論,兩天湧入五百則留言時,我們見證了數碼時代的辯論變形記。還記得用「反問法」破解對方斷言的快感嗎?簡直是現代版智者派「悖論練習」。
最難忘是上月與海外高校的模擬賽:用Skype連線交鋒三小時,賽後收到對方電郵寫著:「你們從國際金融視角解讀四萬億救市方案,帶來全新啟發。」忽然明白,柏拉圖學院的智慧傳承,早已突破地理疆界。
在風暴中錘鍊思辨力
熬夜趕完報告後翻開社團傳承筆記,扉頁有前社長的字跡:「辯論教我的不是如何爭勝,而是怎樣在家人爭吵時梳理矛盾,在面試卡殼時重整論點,在社會動盪時保持清醒。」
站在2009年尾聲,我想補上一句:「還有,如何在經濟寒冬裡證明——批判思考,才是永不貶值的能力儲備。」